2013-11-20 08:59:22 公務員考試網 http://czjtsc.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十八屆三中全會一直廣受關注,,而在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繼公布后,,一些外國媒體對全會在政治體制改革領域的動向十分敏感,,自行進行各種解讀,,有的媒體甚至一度以“小修小補的中國改革”為標題予以報道,。如何理解全會文件在政治體制改革上的表述,?這是學習理解三中全會文件的一個重點,。
今天的政治體制改革因兩種內在動力而來,,一個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另一個是黨的先進性需要推進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來支撐,。兩大動力都非偶然、暫時,、階段性的,,而是歷史的必然。所以,,政治體制改革不是想不想的問題,,也非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能前進不能遲滯,,更不能放棄,。這早已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起來。當然,,不管是中國的文化特征,,還是現(xiàn)階段中國的社會心理,,都要求政治體制改革要多做少說、小步快跑,,而不是波瀾壯闊,。
事實上,《決定》中強調的綜合性改革與相關改革都在為政治體制改革奠基,�,!稕Q定》在涉及改革問題上強調“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還強調“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這都已經表明了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及其內容與要求。與此同時,,那些未直接表明但注定觸及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同樣值得體會,。例如,《決定》提出“發(fā)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這就意味著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借鑒,,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又內含著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的認定,二者結合就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點和走向;“明確事權”與“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同樣包含著權力的分配和分割,。
從長遠來看,《決定》也已經為政治體制改革留出足夠空間,。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有很大不同,,只能自上而下,要有充分準備,。從現(xiàn)實情況看,,我們存在兩方面的準備不足,一個是理論準備不足,,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是“特色社會主義”,,我們走這條道路實際上是摸了35年的石頭,“摸石頭”只是實踐積累不是理論完成,,既然尚未完成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準備,,政治體制改革也就缺少基礎。西方的政治體制建構實際上由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盧梭的“契約”理論,、洛克的“三權分立”理論等作為理論支撐,,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尚缺少類似的思想理論的支持。另一個是中央的權威尚需要建構的時間,。推動重大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必會涉及利益集團,,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央權威、領袖權威,,保證在今后能啃硬骨頭,。
現(xiàn)在看來,這種空間已經留下,,并且理性而又具有可行性,。《決定》提出,,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這一節(jié)點設定很值得關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是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整體判斷與節(jié)奏步驟的把握,。再者,,明確成立改革領導小組,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始由摸石頭進入“頂層設計”階段,,意味著啃硬骨頭的能力正在不斷增強,,這恰是政治體制改革有異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大特點�,!�(作者是國防大學教授)
相關內容推薦:
下一篇:用問責筑牢社保最后防線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