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網絡匯編2021-05-10 09:56
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熱點背景】
2016年,,一檔名為《人間世》的節(jié)目記錄了身患癌癥的準媽媽張麗君的故事——這位26歲的母親,在懷孕5個月后被確診胰腺癌,,她拒絕了醫(yī)生引產治療的建議,,堅持生下孩子后接受治療。結果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生下孩子后不久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則令人感慨唏噓的“舊聞”,近期引發(fā)巨大的輿論浪潮,。4月10日,有微博賬號發(fā)文指控,,張麗君的丈夫韓詩俊在妻子去世不到一年后再婚,,更加令人憤怒的是,他們的孩子也被過繼給親戚撫養(yǎng),。這一消息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單,,相關微博的評論區(qū)出現了“清明才剛過啊……她老公不怕做噩夢嗎”“自我感動是個病,比癌癥更可怕”等內容,,一頭霧水的當事人遭到全網的口誅筆伐,。
【觀點聚焦】
線上辱罵、線下人肉,、住址被曝光,、手機被打爆……網友在自由“沖浪”、發(fā)言的同時,,越來越多人遭受到“社會群毆”的切膚之痛,。在信息真假難辨的網絡空間中,社會事件引發(fā)輿論浪潮之后,,如何不以正義的名義制造災難,,成了亟待考量的問題。
【原因】
1,、部分營銷號為攫取流量,,對一些尚未證實的消息添油加醋。網絡空間信息龐雜,,難辨真?zhèn)�,,一些網絡賬號主體為博取點擊量,進而從中攫取利益,,不惜炮制未經證實的聳動信息,。2,、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躲在屏幕后面“扔石頭”,對當事人進行“網絡升堂”,。在社交平臺的匿名性外衣下,,部分網民或出于獵奇心理,或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tài),,隨意轉發(fā),、惡意評論,成為“社會性群毆”事件的幫兇,。
3,、囿于溯源難、求證難,、手續(xù)麻煩,、效果不佳等,受害者在被網暴后會選擇息事寧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一些人在社交網絡上肆意妄為,。
【參考對策】
1、相關部門要推出更多較強操作性和震懾力的處置方式,。例如網信部門要主動作為,,處罰一批針對社會事件造謠、傳謠的賬號和個人,,及時公開,,形成震懾。
2,、社交平臺應承擔起自身責任,,平臺端應對惡意造謠的賬號主體加大懲罰力度。對于在禁言期結束后仍屢教不改的賬號直接進行封號懲罰,,堅決遏制營銷號無底線擾亂網絡空間秩序;
3,、每位網民都應提升獨立判斷能力,對未知信源的信息保持理性和清醒,,做到“未知真相,,不予置評”;
4、受害者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引導更多人提高法治自覺。
互聯網絕非法外之地,,治理“社會性群毆”切忌高舉輕落,。只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和威懾,從源頭規(guī)避網民被惡意引導,,才能徹底根治“社會性群毆”,,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讓所有人遠離網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