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7 09:13:22 公務員考試網 http://czjtsc.com/ 文章來源:京華時報
鄧亞萍被聘為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引發(fā)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輿論效應,。一些法大校友和網友提出質疑,有學生公開致信校領導要求作出解釋,。中國政法大學隨后發(fā)布聲明,,稱符合兼職教授聘任規(guī)定中的條件和程序,聘請鄧亞萍擔任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主要工作是支持學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隊的建設發(fā)展”,。
無論是在體育事業(yè)上的不折不撓,,還是個人求學上的奮發(fā)努力,鄧亞萍都不失為高校學生學習的榜樣,。倘若高校時不時將其請到校園,,與學生們一起分享她的人生經歷和成功秘訣,我想不光是大學生,,大概公共輿論也是歡迎和認可的,。為什么一聘為教授,公眾就反感了呢?
公眾的質疑首先來自一種感性認知:體育教練成為法大教授,,職業(yè)與專業(yè)兩方面的巨大落差,,難免讓人產生離奇之感。尤其在當前教授評審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在學術缺乏寧靜致遠而喧鬧浮躁的環(huán)境中,,高校這種攀附名人的舉動似乎并不討巧,,反倒顯得是在自降學術品性,有些過于流俗了,。
這些年來,,大凡名人被聘為教授、兼職教授的新聞,,總是會帶來一片質疑之聲,,惹惱了不少人。被聘的名人教授是否上課,、有無研究,,更是備受公共輿論關注。說到底,,公眾質疑的原因,,既有對“名人”擠占社會資源的反感,也有對“名校”過于貼近功利的警惕,。而類似拿大學職稱名譽攀附名人的現象,,弄不好往往會讓高校“自毀長城”。
因此,,事件的焦點不在鄧亞萍有沒有真學識,,那些拿出鄧亞萍文憑和求學經歷說事的人,當真誤解了公共輿論反感的原因,。而學校的回應也有些“牛頭不對馬嘴”,,若按照其邏輯,學校是否還要聘足球明星,、羽毛球明星、影視導演乃至歌星影星來當兼職教授,,以支持學校的體育文藝建設呢?
高校不是不能聘名人當教授,,但前提是這種聘任有助于學校的學術發(fā)展,不能犧牲高校大學自治的精神理念,。不能契合學科專業(yè)地跨領域聘任名人做教授,,更像是拿自己的職稱名譽做交易,說到底無非是為了“名人效應”,。而這種對“名人效應”的孜孜以求,,恰與公眾理想中的高校定位相違背。提高高校的名譽和吸引社會資源的能力,,正途應當立足自身的專業(yè)影響和知識輸出,,而不是借助名人的傳播力量。
另外還值得反思的是,在制度視野下,,國家理當為高校留足教學科研的自主空間,,但一些高校聘任兼職教授的制度,本身折射出很多的行政化因素,。例如中國政法大學聘請鄧亞萍的決定最終是由人事處審核通過,。缺乏學術機構的中立性審查,便很難保障受聘者的學術水平和教學科研資質,,而這也恰恰反映出當前大學自治的困境,。本報特約評論員兵臨
相關內容推薦: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