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未知2020-11-27 11:00
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熱點概況
前幾日,,一段“交警扮盲人帶導盲犬坐公交被趕”的視頻上了熱搜,。視頻中,,山西交警莉姐扮演盲人體驗生活,,她牽著自己的導盲犬乘坐公交車,,卻遭到司機和乘客的驅趕,。隨后,涉事公交公司回應稱,,帶導盲犬乘坐公交要出示殘疾人證和導盲犬資格證,,司機沒有要求乘客出示且態(tài)度有問題,會予以處理,并加強相關培訓,。從輿論反饋看,,與該司機一樣,因擔憂安全問題排斥導盲犬進入公交車的聲音不在少數,。就此看,,導盲犬進入公共交通,雖有法律支持,,但落地實行難度不小,。這也折射出了視障人群帶導盲犬出行的現實困境。
各方觀點
人民日報:導盲犬是溫順聰明,、訓練有素的工作犬,,世界上還沒有發(fā)生過導盲犬傷人事件。導盲犬不是普通的狗狗,,它們能夠幫助視力殘障人士正常出行,,是盲人的眼睛。與愛同行,,接納導盲犬,。
新京報:對于視障人群來說,導盲犬與其說是“指路的工具”,,不如說就是他們的“眼睛”,。從這個層面來講,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尊重和理解帶導盲犬乘車的乘客,,其實也是對視障人士權利的尊重。
檢察日報:同情弱者,,幫助弱勢群體,,是公民應當具有的道德情操;學法、知法,、守法,,是新時代每一個人勞動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必經之路,,需要我們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深度分析
(一)為何導盲犬乘車會被拒絕
1.司機培訓力度不夠
以山西這次事件為例,明明客運條例上寫的很清楚,,可是當盲人真帶著導盲犬上公交時,,司機甚至做得出要停車打110的舉動。可見司機不是故意刁難,,而是確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違規(guī),。如果涉事司機如果接受過培訓,知道導盲犬可以上公交,,就不會做出如此行為,。
2.體恤殘障人士的理念沒有深入大眾
之所以很多地方接二連三地出現導盲犬被拒事件,根子上顯然不是個別“守門人”的業(yè)務素質低,,而是這一體恤殘障人士的理念,,還沒有滲透到社會的土壤里。新聞中也反映出,,不僅是司機攔阻導盲犬,,其他乘客也不理解、反感導盲犬上車,。因此,,文明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要體現在細節(jié),。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在所有的地鐵、公交上,,都張貼有標識提醒:公共交通應該接納導盲犬,,如遇見不要驚慌。那么無論司機還是乘客,,也就更能知道什么是理性妥當的應對,。
(二)如何解決導盲犬被禁止出入公共場所問題
1.細化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
相關法規(guī)條例,、政策應清楚列出相關證件要求和查驗標準,,方便查詢和對照執(zhí)行。并且,,對違法拒絕導盲犬進入的行為制定相關罰則,。韓國《殘疾人福利法》規(guī)定:在沒正當理由的情況下禁止導盲犬和盲人進入商場、酒店等公共場所,,將被處以300萬韓幣以下罰款,。但目前為止,我國《殘疾人保障法》及相關法規(guī),、政策對公共場所無正當理由的拒入行為,,并未設置罰則,有必要補上這一缺環(huán),。
2.加強《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宣傳
要進一步加強《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宣傳,,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信息共享,積極探索“多證合一”(證件整合改革,,實現一照一碼走天下),,比如實行公交卡和殘疾人證兩證合一的做法,為視障人士帶導盲犬出行提供便捷服務,。
3.加大考核督查力度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對公共場所違法拒絕導盲犬進入堅決說“不”,。同時,將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包括接納導盲犬情況,,作為文明單位評選,、考核、動態(tài)管理的重要依據,,獎優(yōu)罰劣,,促使相關單位和商家學會換位思考,以盲人“視線”進行“回頭看”,,查漏補缺,,反思不足,推動軟硬件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積極構建殘疾人權益保障長效機制,。
參考文章
導盲犬為什么哭了:走不進城市還是融不進內心
相信屏幕對面的你們,很多都聽說或參與過“我愿與流浪犬同行”的網絡倡議,。但現實中的你,,如果遇到導盲犬會怎樣做呢?近日,一段“交警扮盲人帶導盲犬坐公交被趕”的視頻備受網友關注,,導盲犬“哭泣”的鏡頭更讓大家為之動容,。“公交車不讓寵物上車”“狗要是咬人怎么辦”“咬了人是狂犬病”……公交司機和乘客的話似乎也有道理。盲人固然有出行的權利,。但換位思考一番,,無論是出于安全,還是出于衛(wèi)生,,司機拒絕導盲犬上車似乎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為了大多數乘客考慮。那么這一事件背后難道是不同權利之間的摩擦?
法不夠,,守法不足,,實質上是觀念跟不上趟。十多年前,,中國人對導盲犬的印象還停留在日本電影《導盲犬小Q》中;近年來,,導盲犬更多出現在城市之中、出現在公益廣告上,,公眾對它們的了解途徑和接觸機會與日俱增。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這些大型犬有傷人之虞,,常常避而遠之甚至惡語相向;當乘客給攜帶導盲犬的盲人讓座時,,也有人下意識說:人憑什么給畜生讓座;有的工作人員對導盲犬進出“重重設卡”,百般阻撓;有人則出于對寵物狗的親昵,,對工作中的導盲犬吹口哨,、喂零食,殊不知這一行為會給盲人帶來危險,。如果說“導盲犬走不進城市”曾是人們關心的話題,,時下,“導盲犬融不進城市”更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如何對待狗,,折射出人們的文明觀念。對導盲犬的惡意,,忽視了弱勢群體的權益;狗比人尊貴,,少了對他人的尊重;遛狗不拴,是對他人安全的漠視;疫情期間聽信謠言遺棄寵物狗,,則是理性認知的缺乏,。時下,關于增設導盲犬訓練基地,、建立流浪動物收容站的呼聲從未消弭,,但在人與動物如何更好共處的問題上,文明才是最好的基礎設施,。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了牽引繩另一端的盲人群體。據統(tǒng)計,,我國目前有近2000萬視障人士,,而導盲犬僅有200只左右。如何滿足更多盲人的出行需求,,光靠增加導盲犬數量顯然還遠遠不夠,。莫讓遍布各地的盲道閑置,讓公共設施的無障礙設計更好用,,這對社會精細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視殘障人士的需要、尊重他們的權利,,或許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努力做到的事,。畢竟,生而健全是賜予,,但每一個我們都有可能因為疾病,、意外和衰老而成為他們,。
這正是:終身陪伴,服務瞽人;莫讓犬淚,,再濕人心,。
(來源:人民日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