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09:43:38 公務員考試網 http://czjtsc.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原標題:遺體捐獻為何也“事難辦”
一個人志愿在身故后捐獻出自己的身體,,以供醫(yī)療或科研教學之用,,這樣的善舉應當得到善待,,而不該帶來傷害,。遺憾的是,傷害還是發(fā)生了,。22歲的湖北棗陽小伙張琪身患白血病,,在武漢就醫(yī),,他在病危之際致電武漢市紅十字會,,希望登記捐獻遺體,,卻被告知不提供上門服務。
不提供上門服務,,聽起來有些耳熟,。前段時間,也有銀行要求身患重病的老人必須本人到場辦理手續(xù),,最后靠救護人員才將老人抬到銀行,。當然,與銀行相比,,紅會至少還允許親屬代為領取捐獻登記表,。然而,操作上的機械化和缺乏人性化,,仍然體現無遺。
按照紅會方面的解釋,雖然規(guī)定捐獻人可以要求登記機構上門辦理,,但武漢紅十字會是湖北省內唯一一家可以接受遺體捐獻的機構,,實際工作人員只有14人,辦理捐獻的工作人員僅一人,,目前通過招募志愿者幫忙接受咨詢,。
這說明,現有的為遺體捐獻提供的服務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現實的需求�,,F實是,我國遺體資源非常稀缺,。據權威部門統計,,每年有3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可只有1萬人能夠完成移植,,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獻率極低,,中國肝腎等大器官的供需比例在1:30左右,而這一數字在美國為1:4,。
因此,,愿意將身體奉獻出來的志愿捐獻者彌足珍貴。在人們的想象中,,既然遺體資源如此稀缺,,一旦出現捐獻者,相關機構應該盡一切可能提供服務,,讓其滿足心愿,,在離開人世時少一個遺憾。但現狀卻令人疑惑,,一邊是需求龐大還要苦苦等候,,另一邊卻是人手不足不能提供上門服務。資源稀缺,,卻受不到重視,,也看不出珍惜,何其矛盾,。
很多志愿捐獻者都是病人或老人,,讓他們?yōu)榱宿k手續(xù)來回奔波,身體吃不消,,精神很疲憊,,一些原本有捐獻愿望的人因此打消了念頭。相關機構縱有萬般難處,,也該多為這些志愿捐獻者想想,,多為躺在病床上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想想,多做些工作,多想些辦法,,而不是遇到問題就兩手一攤,,作束手無策狀。
志愿捐獻者居然要“求人辦事”,,不由讓人聯想到一些機關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主義作風,。在“反四風”的大背景下,,紅會作為一個帶有官方色彩的公益組織,應該在提升服務水平,、維護公信力方面多下功夫,,檢討自身有沒有犯官僚主義的毛病,只求管理方便,,不顧服務對象的需求,。摒棄管理思維,多些服務意識,,優(yōu)化分配資源,,在流程和手續(xù)上體現人性化,在實際操作中踐行人道主義精神,,不僅是遺體捐獻服務中應當做到的,,在其他公益事業(yè)中也應始終堅持。
相關內容推薦: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