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10:18:47公務員考試網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有一位教師曾經解釋過“清醒”二字,,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他說看見別人錯了,,這叫“清”;知道自己錯了,,這叫“醒”,。這一清一醒,,似乎非常簡單明了,,但是,,真的把其理解、悟透卻不是一時半會,,卻不是一朝一夕,,而且,有時解釋不清,,反而吃力不討好,,甚至可以說,有的人一生都沒有明白,,就這樣稀里糊涂地去見閻王爺了,,一知半解地去見馬克思了。
其實,,人的認識是分層次的,,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能認識事物現(xiàn)象往往稱為感性認識,,能認識事物本質往往為理性認識。當一位“白富美”喜歡上了“高富帥”時和一位“高富帥”喜歡上“白富美”時,,事實上,,這就是雙方被外表吸引了,這就是感性認識,,但是,,交往時間一長,,一位僅喜歡LV包,僅喜歡CPB口紅的“白富美”,,怎么也不可能讓“上不敬天地,,下不孝父母” 的“高富帥”認同的,這就是理性認識,。
這就是命題人有時候出題的意圖!
【例】古典農業(yè)社會中,,人的鄉(xiāng)愁和城市沒有太大關系。彼時的鄉(xiāng)愁大抵是懷才不遇的流蕩,,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________和鄉(xiāng)土難返,。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鄉(xiāng)愁感慨”是具有城市空間生存經歷的人發(fā)出的,,他們發(fā)愁的是“工作好不好找,,能不能買得起房子”等等。過去隨時可能返回的家鄉(xiāng),,消失在現(xiàn)代化社會的大結構背景當中,。他們對鄉(xiāng)愁的________可能完全不是同一個方向,甚至可能是“城愁”,。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民不聊生 認可
B.流離失所 認識
C.背井離鄉(xiāng) 認同
D.饑寒交迫 認知
這一題目,,第一空根據(jù)語境中的“和”與“鄉(xiāng)土難返”的并列關系,排除A項與D項,,事實上是沒有任何疑惑的,,但是,“認識”與“認同”怎么也區(qū)分不了,,如果能夠理解以上的分析,,不說“茅塞頓開”,也至少“醍醐灌頂”,。不信,,同樣一道題目,會有不同的認識,,請看例子,。
【例】常識經常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事情,但常識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茖W研究的目標是探索未知,這個過程往往需要突破常識的_____,,而新的科技成果就是我們“新常識”的______,。比如,歷史上,,“日心說”打破“地心說”,,重塑了人類的字宙觀;“進化論”顛覆上帝造人假說,,重塑了人類的生物觀。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局限 動力
B.瓶頸 起點
C.禁錮 來源
D.底線 依據(jù)
這一題目如果能夠理解“眾所周知”,,是常識,,是一種日常共識,是一種認識,,那就很容易選擇“禁錮”,但是,,這只可意會又不可言傳的東西,,又何必費那么多的口舌呢?
所以,荀子曾經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與一位“三季人”談論什么呢,,又爭論什么呢?“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曲士不可以語于道”,這樣的典故再次告訴人們“不要和無知不懂的人去講道理,,一爭高低;只能越爭論,,糾紛越多,浪費自己的時間”,,由此,,想到了一個成語“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