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5 09:41:43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czjtsc.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來源:中國網(wǎng) 2013-11-15
雖然遺體捐贈失敗不能完全歸咎于紅會為代表的接受方,,但“捐遺”路上的添堵“三重門”確已加劇了捐獻者的“捐贈難”和醫(y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的“資源荒”。
作者:曹松霞
昨日,,“路邊社湖北分社”轉發(fā)的一條微博觸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昨日清早6時54分,,一位名為“小風”的網(wǎng)友在微博中寫道:“昨天下午和紅十字會談遺體捐獻的事情,我說我病情危重,,不能親自過去填表,,他們的回答也很干脆,要不自己來填表,,要不就不捐了,,不提供上門服務。我只是想在我不治的情況下為社會再做出一點貢獻……”這條微博在短短一天內,,閱讀次數(shù)就達到了20萬人次,,引來2000名網(wǎng)友轉發(fā)和評論。(11月13日荊楚網(wǎng))
一邊是捐獻者想捐難捐出,,另一邊是受捐單位想用沒得用,。紅會作為溝通協(xié)調二者關系的“橋梁”部門,在此事件中非但沒為病危捐贈者大開方便之門,,還在“捐遺”路上頭一步便設下拒決上門服務的關卡,。
目前,遺體捐贈的辦理程序可以歸納為“領表,、填表,、公證、送回”這四步,�,;仡櫧鼛啄觋P于“遺體捐贈”的新聞,筆者發(fā)現(xiàn)橫亙在“捐遺”路上給捐贈者添堵的并不止“不上門服務”這一樣,。
角色定位本末倒置,。在此則新聞刊登之前,筆者一直主觀的以為,,遺體捐贈者定是被接受方“奉為上賓”,,周到服務的。畢竟醫(y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單位雖不至“一尸難求”,但卻實是資源緊張,,這樣的供求關系本應能保障捐贈者的優(yōu)勢地位,。然而在實際無常捐獻中,捐獻者要填寫的卻是捐獻“申請”,,還要保證家屬全部同意,,這不免讓人覺得有些角色倒置,好似遺體接收單位才是應被尊重被服務的一方,。雖然紅會有規(guī)定捐獻人可以要求登記機構上門辦理,,但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捐獻者還需自行到紅會領表填表,。規(guī)定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無疑是給捐贈者的捐贈熱情迎頭潑了一盆涼水。
流程消減捐贈熱情,。據(jù)了解,,雖然現(xiàn)在許多公民都意識到遺體捐贈的重要意義,但真正能夠實現(xiàn)捐贈的主要還是危重病人和老年人,。讓這樣的捐贈“主力”拖著病弱之軀取表填表已經(jīng)讓人為難,,更何況還要跑到公證處公正呢。此前,,有記者曾采訪過天津一位多年從事遺體宣傳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公證書的領取通常需要15個工作日,如果順利的話,,捐獻者也要跑兩次公證處,。而在公證時,捐獻者還應在其戶籍所在地的公證處進行辦理,,并不能夠跨區(qū),、縣,。這樣一套費時費力的捐贈流程,,不管是捐贈者自辦還是請人代辦,都會極大地消減捐贈熱情,,進而導致捐贈失敗,。
人文關懷缺失致捐贈流產。根據(jù)相關條例,在遺體捐獻這項工作中,紅十字會負責的具體工作,就是登記,、宣傳以及聯(lián)系接受單位等,對于之后的工作并沒有做具體的要求。但面對逝去的生命,,面對悲痛的家屬,,一些工作人員公事公辦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遺體接受過程略顯潦草等問題只能喚醒執(zhí)行人讓親人“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意識而不能讓捐贈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雖然遺體捐贈失敗不能完全歸咎于紅會為代表的接受方,,但“捐遺”路上的添堵“三重門”確已加劇了捐獻者的“捐贈難”和醫(y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的“資源荒”。改善我國遺體捐贈困境,,架設捐遺“綠色通道”,,還需捐贈方和接受方的共同努力。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_86605.html
相關內容推薦:
上一篇:該不該救貓要脫離價值判斷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