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圖教育閱讀提示】2009年云南省公務員考試筆試中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考試于2009年8月22日上午結束,,華圖教育提供了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真題及參考答案解析供廣大考生借鑒。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41-45
關于“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易》次數之多,,竟把編聯(lián)簡冊的編繩翻斷了多次。此語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
對“韋編”的“韋”如何理解,?新版《辭海的解釋是》:“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皮繩編綴,故曰韋編,�,!边@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其一,,現代的形聲字古代常常寫作假借字,,漢代文獻中此例不勝枚舉。漢代許慎《說文》有“經,,織從絲也”,。許慎所用的“從”,即今之形聲字“縱”字的假借字。我們既知“縱”字在漢代實寫作“從”,,那么我們把漢人(司馬遷)寫的“韋編”讀作“緯編”是合乎漢人用字常理的,。緯編即編聯(lián)簡冊的緯繩。因為古人常把縱橫稱作經緯,,所以《說文》又稱“緯,,織橫絲也”。簡書的竹簡是縱向排列的,,猶如織布帛的經線,,編聯(lián)簡冊的組繩則是橫向編聯(lián)的,猶如織布帛的緯線,。據此,,把橫向編聯(lián)簡冊的組繩稱作“緯繩”、“編緯”是理所當然的,。其二,,古代簡書并不一定是用皮繩編綴的。陳夢家在《漢簡綴述》中寫道:“所用以編簡札為冊者,,多為絲綸,。有時寫作‘編’”。荀勖《穆天子傳》記“燕郡魏冢所出‘皆竹簡素絲編’,,《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記襄陽古冢所出《考工記》‘竹簡書,,青絲編……’居延出土漢簡冊”,則用麻繩,�,!焙翢o疑問,所謂“素絲編”“青絲編”都是指的絲繩,。出土簡冊,,則木簡僅見用麻繩。除了“韋編三絕”的“韋”被譯為皮繩外,,尚不見任何關于用皮繩編聯(lián)簡冊的記載和實物,。
41、作者認為《辭�,!穼Α绊f編三絕”的“韋”字解釋有誤,,不能支持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孔子讀《易》,竟然多次翻斷了簡策的編繩
B.把橫向編聯(lián)簡冊的組繩稱作“緯繩”,、“韋編”是理所當然的
C.既然“縱”字在漢代實寫作“從”,,那么把“韋編”寫作“緯編”是合理的
D.因為古人常把縱橫稱作經緯,所以緯(韋)編即編聯(lián)簡冊的緯繩
【答案】A
【解析】孔子讀《易》的故事是為了引出關于“韋”字字義的辨析,,《辭�,!菲渲小绊f”的解析正是作者認為錯誤的,。因此馬上可以得出答案即為A。文中作者給出的理由“其一”部分可以找到B.C.D,,皆可支持作者觀點,。
4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目前尚未見到關于用皮繩編聯(lián)簡冊的記載和實物,,因此“韋編三絕”的“韋”被譯為皮繩可能是錯誤的
B.只有“韋編三絕”的“韋”是皮做的繩子,,其余編聯(lián)簡冊用的“韋”都是“素絲編”和“青絲編”
C.歷史上未見到任何關于用皮繩編聯(lián)簡冊的記載和實物,因此“韋編三絕”的“韋”被譯為皮繩是錯誤的
D.“韋編三絕”的“韋”被譯為皮繩,,只見于史書的記載,,而尚未見過用皮繩編聯(lián)簡冊的實物
【答案】C
【解析】作者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觀點很明確,。A用“可能”,,排除,。B正是作者批駁的觀點,,直接排除。文中最后一句重申觀點,,和C相印證,,正確。同時排除D,。
(責任編輯:admin)更多關于 筆試真題 的內容:
更多關于 言語理解與表達 行測 云南公務員行測真題 云南公務員考試 的內容:
- 2012.06.07200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12.06.07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12.04.292012年4月21日西藏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
- 2012.04.292012年4月21日西藏公務員考試真題(資料分析)
- 2012.04.292012年4月21日西藏公務員考試真題(判斷推理)
- 2012.04.292012年4月21日西藏公務員考試真題(數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