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15:56:41 公務員考試網
文章來源:河北分院
“好的政策不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和德性的滋養(yǎng)。”這句話體現了好政策的意義和目的,,一方面出于對人民根本利益的考慮,,需要滿足人民的需求,,體現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更是需要站在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運行角度,,提升全民的社會公德水平,,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因此,,好政策的貫徹落實,,既可以滿足公民意愿,也可以滋養(yǎng)公民理性和德性,。
好政策可以滿足公民意愿,。意愿是公民個人意志的具體表現,好政策的出發(fā)點就是應該滿足公民的基本需求,。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激發(fā)了全民的健身熱情,滿足了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而1977年恢復的高考政策,,使得人們的求知欲,、讀書欲被喚醒,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這兩項政策的出臺,,搭建起了“人”的完整風貌,從國民體質到國民精神,,有了這兩個方面的有力保障,,不僅僅是對每個個體的需求滿足,更是對由個體組成的全體的需求滿足,,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添磚加瓦,、鋪路架橋。
好政策可以滋養(yǎng)公民理性,。理性,,相對于感性而言,更加的抽象,、不易理解,,是一種需要靜下心的思考,是一種追求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平衡,,是一種從被動到主動的思想轉變,。“限塑令”的出臺,就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和生態(tài)利益的平衡,,但是最開始不被多數人理解,,只是被動的接受,而隨著人們對政策的理解加深,,靜下心來思考人類的生存現狀,,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經刻不容緩,,不僅從每次購物做起,減少了塑料袋的使用,,而且從自己身邊每件小事做起,,保護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好政策可以滋養(yǎng)公民德性,。德性,更多的是指社會的公共道德,,體現的是民族精神,,滿足的是全體公民的根本利益。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調研,、訪貧問苦,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無數的基層干部舍小家為大家,,無數的企業(yè)承擔起社會責任,,幫助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拓寬銷售渠道,,更有發(fā)達城市進行一對一幫扶,,實現產業(yè)對接、人才對接,,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全民的共同富裕,在脫貧的路上堅決不落下任何一個人,,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哭還是笑”。政策作為政府執(zhí)政能力和行為意志的體現,,能充分體現政府的職責和擔當,,好的政策更能促進公民的理性思考,合理引導人們的善意行為,,提升公民的自我修養(yǎng)和社會整體的公共道德,,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關內容推薦:
貼心考公客服
貼心專屬客服